最近幾個月的城市公園里,常常出現這樣一群形跡可疑的人:
他們或是鬼鬼祟祟地蹲在草叢里,偶爾神色緊張地抬頭四處張望,或是一前一后奔跑在公園草坪上,追的人和跑的人都很賣力,仿佛有盜賊搶了錢包正在流竄。
他們還戴著統(tǒng)一的熒光手環(huán),像一場有組織有預謀的作案。
在公園里遛彎時遇到這群人時請不要慌張,他們只是在玩一種很新又很舊的社交游戲:公園躲貓貓。
五年級的小朋友看到應該都會忍不住產生疑問:媽媽,這群叔叔阿姨是不是太幼稚了?
“對十來歲的小孩來說有些幼稚,但對二十來歲的成年人剛剛好?!?/p>
最近,躲貓貓已經成為了當下最流行的社交游戲。
小紅書上,許多貓抓老鼠玩家的帖子熱度都很高,有大幾百的點贊和收藏,游戲熱度從一線城市迅速擴散直至三四線城市,各個城市都有幾個到幾十個不等的玩家招募帖。
組織者在小紅書、朋友圈等各個渠道搖人,幾十個人聚在公園里,在高德地圖上建群共享位置,大家分組扮演貓和老鼠。
扮演老鼠的玩家躲藏時間結束之后,扮演貓的玩家根據地圖上共享的位置去抓人,被抓到的老鼠則自動轉變身份為貓,游戲時間結束時,場上如果還有老鼠存在,則老鼠陣營勝利,反之貓陣營勝利。
規(guī)則很樸實,和小時候的貓抓老鼠沒有太大區(qū)別,只是多了位置共享這一功能。果然時代變了,小時候沒手機玩才去玩貓抓老鼠,長大了拿著手機玩貓抓老鼠。
躲貓貓游戲大多在公園、廣場里進行,玩家在游戲中為了躲避被抓,開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。
躲在草叢,橋洞底下就算了,有人甚至躲進了下水道里:
下水道縫隙中閃爍的顯然是智慧和勇氣。 有人爬到了樹上,不知道能不能順便摘到果子:
有人總結了游戲策略:用手機擋住手環(huán),假裝路人打電話。
又或者是“見貓裝貓,見鼠裝鼠”,把捉迷藏變成一場集身體素質、智力水平和演技的真人版狼人殺。
老鼠都這么努力了,貓貓當然也不能閑著。
為了抓到躲在樹上的老鼠,一只貓貢獻出爬樹技能:
一只科技貓帶上了夜視鏡,很有成為貓王的決心:
參加躲貓貓的人越來越多,游戲規(guī)則也從起初的基礎版加入了拓展卡牌包。
比如敬業(yè)的“帶貨鼠”擁有一次主動技能行使權:大喊“321,上鏈接”時,就不能被貓貓抓捕,比如身在警隊的“間諜鼠”在游戲開始的10分鐘后,會自動亮出底牌開始捕捉同類。
社交平臺上有很多玩家分享的各式各樣的“玩后感”,分別是“一場跑下來很解壓”“暴汗,當作鍛煉身體”,還有“男生平均身高180,最高的190”。
當然,“平均身高180”的帖子評論區(qū)里還是有不少人質疑。
先不管180的事,總之現在的公園躲貓貓已經登上了年輕人時髦游戲榜的C位:沒玩過躲貓貓的E人,不足以談社交。
早先的城市躲貓貓,大概是幾個百無聊賴的年輕人一拍腦門產生的新奇想法,如今,隨著游戲的日漸風靡,市場上已經誕生了許多比較成熟的運營組織,大家明碼標價,便宜的9.9、19.9,貴的59.9、69.9。
因為面向上班族和學生,組織方大多把活動時間定在周末和特殊節(jié)假日,有些人氣非常高的組織方,甚至可以做到一周開五場,每場在不同的公園。
一場躲貓貓的玩家配置一般是25只老鼠和25只貓,一共五十人,按19.9的均價計算,一場可以收1000元。
聽起來倒是不多,不過所付出的成本也是很低的:公園不用場地費,每人提供一個手環(huán)、兩根熒光棒、一瓶礦泉水,合計投入100,每場凈賺900,一周兩場。
上班摸魚時發(fā)帖搖人,周末在公園里發(fā)礦泉水,月入7200,除了搖人有點麻煩,也還算個不錯的兼職。
不過要說就全職干這個了,恐怕賺的也只是個幸苦錢,盈利模式過于單一,而且沒有什么空間可以擴展。 一是躲貓貓不需要裝備,所以賣不了周邊,二是玩家躲藏起來難以尋找,因此也很難通過加入攝影業(yè)務提升門票價格。
如果之前有點活動運營的基礎,倒是可以捎帶手做了,比如,很多早先的飛盤就已經轉型搖人躲貓貓了。
首先是飛盤這項運動已經有點過時了,該體驗的體驗過了,新用戶開采殆盡,老用戶復購率又不高,很多飛盤群已經從聊得熱火朝天變成了僵尸群。
其次是組織玩飛盤還是比組織躲貓貓成本要更高的,足球場要付錢,攝影師要付錢,還得配個至少不那么業(yè)余的飛盤教練。
所以當躲貓貓出現,飛盤群立刻轉型成了躲貓貓群,人還是那群人,只是換了個地方跑來跑去,頓時大家又都來了興趣。
最近幾年流行的社交游戲一變再變,從起初的密室逃脫、劇本殺,到后來的飛盤、血染鐘樓,再到躲貓貓,從流行的演變可以多少可以總結出一些規(guī)律:
難度等級逐漸下降,可見大家越來越追求簡單的快樂。 參與成本越來越低,可見大家越來越追求簡單又便宜的快樂。
靠賣躲貓貓門票發(fā)不了財,但研究明白背后的賺錢原理,沒準就能多賺點兒?
前兩年,扔飛盤是社交話題中的頂流,各個平臺上沒少為它吵架。
正方說飛盤是一種解壓的運動,在國外已經流行多年,具備成為主流運動的充足潛力,馬上就要步入正軌迎來爆發(fā)期。
反方說得了吧,你們就是想拍照發(fā)朋友圈以及和陌生人貼貼。
今年的躲貓貓也是這樣。 正方說躲貓貓已經在民間流傳了很久,具有廣泛的受眾群體和社會影響力,而且跑起來很解壓,是適合上班族的戶外運動。
反方說得了吧,你們就是想拍照發(fā)朋友圈以及和陌生人貼貼。
游戲中當然有認認真真兢兢業(yè)業(yè)的玩家,但的確也存在“和陌生人貼貼”的空間,所以吵著吵著,流量就有了,也就出圈了。
說白了,這類活動能火起來的底層邏輯就是低門檻+輕社交。
低門檻包括價格的低門檻,現在上個網吧都要一小時六塊八塊了,幾十塊就能消磨幾個小時的活動已經算是物超所值了,大家都能負擔得起。
還包括展開活動的低門檻(招募信息中只對是否成年有要求),不需要太專業(yè)設備和技能,肢體健全就可以參加,且?guī)缀跛袇⑴c者的游戲水平都差不太多,不會擔心去了之后表現得像一個很笨拙的新手。
像是扔飛盤,大家都參加新手局,每個人都從0開始,躲貓貓就更簡單了,大家都有一些兒時的參賽經驗,不用重新學習。
而且飛盤和躲貓貓都需要大量的奔跑,運動會分泌多巴胺和內啡肽,讓人產生愉悅的感覺,對于不常運動的人來說,的確是很好的入門運動,比爬山局聽起來吸引人多了。
另外,飛盤和躲貓貓都是帶有一些社交屬性的活動,一起玩的人大多是陌生男女。
回憶一下,像性別屬性比較明顯的運動就幾乎很少成為流量運動,比如足球、瑜伽、肚皮舞,受眾群一直很固定,不會出現突然爆火或瞬間遇冷。
在男女混合的運動/游戲中,參與的玩家可以名正言順以運動之名社交。
年輕人不喜歡目的性太強的社交活動,比如在公園角相親,但是在公園角躲貓貓就可以。
這樣至少可進可退,遇到順眼的就擴列(比如上文提到的平均180的局),沒有順眼的還能鍛煉身體。
本質上,扔飛盤的和躲貓貓的大多都是同一群人,他們有社交的潛在需求,又愿意嘗試新鮮事物,但注意力不會停留在一件事情上太久。 飛盤和躲貓貓只是套一個殼,它滿足的底層需求是新鮮感和社交,在這個底層需求上開動小腦袋瓜,沒準就能踩中下一個流量風口。
現在已經入秋了,飛盤的沒落就是從前年秋天開始的,冬天太冷封盤,開春后早就忘了這茬了,躲貓貓大概也會重復相似的命運。